nba官方买球app_nba体彩怎么买-手机版下载

51区未解之谜网

未解之谜与nba官方买球app:之最,猎奇文章

首页 >  太极流派 >  杨式太极拳 >  杨式太极拳研究 >  内容正文

杨式太极拳架类型和特点-杨氏太拳

时间:1503042987 作者:小拳王 来源:51区未解之谜网 手机阅读

         

               杨式太极拳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经过历代太极拳家们的研传,给我们留下了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拳架练法,很是丰富多彩。正因为如此,经常有学生问我,为什么同一套路,看起来许多拳家打得不大一样,究竟谁对谁不对?杨家拳有几种套路打法,为什么有的快,有的慢,有的高,有的低,有的长,有的短?究竟哪个是传统的,哪些是正宗的?针对这类问题,我想融合一些专家的意见,简单介绍一下我的看法:
  一是问题不能这样问,“谁正宗谁不正宗,谁对谁不对”。应当说天下太极都一样,都同出一派,都同出十三势,是十三势周而复始,滔滔不绝如长江,这是太极拳的主体。二是不尽相同,是变化,是发展,抑或是不足或退化,好像长江衍生出来的支流,支派,这也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是客观存在的。这中间只是“和而不同”的关系。
  杨式太极拳有不同类型的打法,其特点也各有千秋,这是历史发展形成的。大家知道,杨式太极拳是由杨式太极拳鼻祖杨禄禅(1799—1872),经其子杨凤侯、杨班侯、杨健侯,再到其孙杨兆林(凤侯之子)、杨兆鹏(班侯之子)、杨少侯(健侯之子)、杨兆元(健侯次子,也是我奶奶的父亲)及杨澄甫(健侯三子,1883—1936),从杨禄禅出生到杨澄甫去世的这段时间是137年。从杨禄禅成拳开始算,可以说这三代九人100多年间将太极拳由乡下带到京城,由民间影响到社会各阶层,其创天下,打天下,传天下,饱经沧桑。可想而知,其拳架也是一个不断锤炼,不断丰富,不断演化的过程。再加上上述各代宗师又有各自的门生高足再研再传,杨式太极拳多样化的形成也是必然的。比如有快打的、有慢打的,长的,短的,大的,小的,低的,高的;有形成班侯拳的,健侯拳的,少侯拳的,也有的各成一家。比如从杨式拳中派生出来的吴式拳,孙式拳,李式拳,还有国家派杨式太极拳,等等,就不足为奇了。我认为国家创编的杨式太极拳与传统太极拳不应当是对立关系,因为国家规定套路至少是从传统杨式太极拳来的,尽管它的侧重点不尽一样。那么,从杨氏传人中所流传下来的拳架,我们大体上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早年流传下来的各种老架;二是从早期拳架或杨澄甫定型拳架演变而成的拳架;三是杨澄甫先师的定型拳架,就是我们现在所研习的,这类拳架资料最多,时代最近,传人最多,可信程度最高。下面我简单讲述一下这三种不同类型拳架的划分特点和结论。
  第一是将杨禄禅成拳和传拳的那个年代(大约在1800~1900),拳架的风格特点归为一类。比如杨班侯传老架十三势108个动作,其特点是快慢相间,高低相错,刚柔相济,动若江河,静若山岳。整个架子偏低,很费力气,适合青少年时练习。杨少侯255式拳架,亦称小快式,架子偏高,步子偏小,进步跟脚、退步收脚,动作灵活紧凑,快慢相间,招法连用。这些拳架重复的动作较多,时间较长,费力气,往往一套打不下来就得休息再打。当然,这些拳架先师们当年是怎么练的、现在传得真不真都很难说。但是,没见过不等于不存在。自古拳技都是靠民间言传身教,不可能有现代化的录像手段。这些拳架在河北永年还有人在沿传。还有一些专门用来练功用的高低架,一式高一式低,用来练功夫。还有低架在桌子下练,高架在桌子上练。再有专门练腿发力的踢腿架等。凡是这类拳架我们统归为第一类,为杨家早年拳架。
  第二是以杨澄甫早期传拳和定型拳架后经其传人演变而成的太极拳类型。这第二类和第一类有时难以划分。据说杨澄甫19岁就开始教拳,他受祖伯父辈的影响,早期的拳架与晚年的拳架也不尽相同。即便是他晚年所教的门生后来打得也不尽相同。比如他的高足郑曼青的打法就与其他弟子有明显不同。杨澄甫所传“太极长拳”是杨式太极拳的用架,但也因传授先后不同,拳架名称顺序也不尽一致。但是,这类拳架的招式名称相对一致,套路长短相对适中,拳架的风格趋于平缓。郑曼青传杨式太极拳,杨振铭传太极长拳,董英杰创杨式快拳,都属于这一类。
  第三是杨澄甫先师的定型拳架,是传统杨式太极拳的代表拳架,也是杨氏几代人研习的结晶。其特点是:柔和缓慢、圆活连贯、结构严谨、速度均匀、身法中正、虚实分明、内外相合、上下相随、轻灵不浮、沉稳不僵、绵里藏针、柔中寓刚、松静自然、舒展大方、体用兼备、老幼咸宜等。已故第四代代表人物有崔毅士、李雅轩、董英杰、牛春明、傅钟文及我父亲赵斌等。当代还健在的代表人物有杨澄甫的次子杨振基、三子杨振铎、四子杨振国等。其它的举不胜举。
  当然,上面对杨式太极拳的划分和归类只是从传递系统和拳架演变的角度而言,没有门派观念,我们还是统称为杨式太极拳。
  下面有几个结论需要归纳一下。
  1.杨式太极拳架虽然经过长期演变,分支繁多,但其基本结构始终没有变。这从各分支传下来的拳谱、拳架名称和顺序可以看出,只是大同小异。其差别主要在于简繁、的变化和练法的不同。因此,,从基本结构看,可以说太极拳只有一种拳架。基本结构是区别于其它流派的根本标志。这一点大家可以翻看陈式、杨式、吴式、李式的拳谱,不辨自明。
  2.杨式太极拳的拳架名称、拳架结构和演练风格都与陈式太极拳有着显著差别。杨氏早年的拳架、拳风都与陈式太极拳不同。杨禄禅先师虽然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但是杨家历来家承传说和传统上尊崇武当张三丰为太极拳祖师。由张三丰数传至王宗岳,王宗岳传至蒋发,蒋发传陈长兴,陈长兴传杨禄禅等人。
  3.杨式太极拳的拳架从姿势的高低或动作幅度分有高架、中架、低架、大架、小架等;在演练速度上有慢架、快架之别;从动作的实用性上来分,有功架(或称“练架”)、用架(或称“技击架”)之说。
  前面提到的太极长拳是杨澄甫先师所传的一种用架,这也只是一种叫法。有人说杨澄甫只传有现在打的85式,或说杨式太极拳只有这一种套路练习方法,我认为这不符合事实。
  综上所述,我认为杨式太极拳的各类拳架,或者说任何一种传统拳架,都可根据训练的目的和身体素质采取高、中、低的姿势演练,都是体用结合,具有技击、健身、表演三重功能。从太极拳修炼的进程讲,拳架练习仍然属于练功,称为“盘架子”。实用还要通过推手和散手继续练习。所以说,拳架为“体”,推手散手为“用”。各种“用架”主要表现为动作与用法,更强调应用之“意”。比如说,把发劲贯穿于拳架中,或快或慢,刚柔相济,甚至要求在几分钟内打完一遍。有些传人只练慢架,但把发劲或技法拿出来单练,并且通过抖杆等方法提高体能和技能。有的强调站桩以提高功力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杨式太极拳的各个分支,只有修炼程序方法之别而殊途同归。有些人把慢架称为“养生架”,这不完全符合传统慢架的实际内涵。
  这里我想引用杨澄甫高足之一董英杰(1897—1961)的一番论述。他在1948年出的《太极拳释义》一书中指出:“外界有云,杨式太极拳有大中小三套架子,实则仅此一套。练熟之后,由熟而化,或高或低,或快或慢,随心所欲。编者四十年前(时年杨澄甫25岁,董英杰约11岁本文作者按)见凤侯先生之子兆林先生之拳,系杨班侯先生亲授,乃系紧凑之架子,打来不快不慢。澄甫先生系宽大柔绵而缓,少侯先生则紧凑而速;余乃集三位先生之意,收敛不速不迟。此乃成功之后,随心所变者也。倘初习者,仍以澄甫先生之架子为根基,希读者无疑架子为三套也。”这里“余”指他自己,三位先生指班候、少侯和澄甫。他认为三位先生拳架打法不一,至少有三种打法,意思是什么?是练功到一种程度后而随心所欲,实则一套,且强调要以澄甫先生之架子为根基。这就十分明确地解答了我们前边所谈的问题。
  总之,我们要从博大精深的角度来认识太极拳,要从“和而不同”和“存异求同”的角度来认识太极拳的不同类型和特点。也可以从个人理解和爱好的角度择师选学太极拳,以期使太极拳这一国宝得到全面地继承和传播。

总之,我们要从博大精深的角度来认识太极拳,要从“和而不同”和“存异求同”的角度来认识太极拳的不同类型和特点。也可以从个人理解和爱好的角度择师选学太极拳,以期使太极拳这一国宝得到全面地继承和传播。

相关文章

    暂时没有相关数据
.

太极流派

    暂时没有相关数据

今日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