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说到恐怖分子好像都会想起阿拉伯的哪些国家,但是其实美国国内早就有本土恐怖分子了。1942年5月22日,在美国芝加哥市,一位天才横空出世,他就是希欧多尔·约翰·泰德·卡辛斯基(英语:Theodore John “Ted” Kaczynski,1942年5月22日-)。曾经被称为哈佛天才,年仅16岁被哈佛大学数学系录取,20岁博士毕业。25岁的凯辛斯基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聘为助理教授,但他未工作多久就辞职归隐,后来确独自搞起了“炸弹运动”,一共寄出了10枚邮包炸弹,共造成3人死亡,5人重伤。原本应该在数学界扬名立功的他,最终却成为一名“美国制造”的恐怖分子。
卡辛斯基是波兰移民的后代,1942年5月22日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出生。从小天资聪颖。在小学五年级时,他参加了智商测试,拿到了全校最高分:167分,随后,他被允许跳级。面对着班上年龄略长于自己的新同学,凯辛斯基感到很不自在,似乎和他们之间存在代沟。从此,凯辛斯基抑郁了,整天沉默寡言,远离同学,校内校外,独来独往……高中时代,凯辛斯基崭露锋芒,提前两年结束了高中学业。
1958年秋,年仅16岁的凯辛斯基被哈佛大学数学系录取,1962年在哈佛大学毕业后转入密歇根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卡辛斯基用了数月时间便完成博士学业,他的指导教授说他的博士论文十分深奥。全美只有十几个人能看懂,后来辛斯基在该校从事了四年多的学术研究。二十五岁时被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聘为助理教授,是该校史上雇用过最年轻的教授,但他对教学并不自在,在两年后辞去。
凯辛斯基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他的导师名叫乔治·皮拉尼安,这位老师被一道数学难题困扰了十多年。后来,他发现了凯辛斯基的数学天赋,于是把那道难题交到了凯辛斯基的手中。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凯辛斯基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把那道难题给解决了!很快,入学没多久的凯辛斯基就开始着手写毕业论文了。校方的答辩委员会在收到凯辛斯基的毕业论文后,对于当中的一些内容,那些老教授们竟然完全看不懂!委员会当中有一位老教授曾对凯辛斯基的论文有过如下感叹:举国上下,能理解甚至欣赏此文者,不过10到12人吧。
获得博士学位后,凯辛斯基应导师的邀请,留校做了一段时间的研究工作。此时的他,在学术上可谓光芒万丈,前途不可限量,但在生活中,他却依然保持着那种孤僻的性格。
1967年秋,25岁的凯辛斯基被赫赫有名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聘为助理教授。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梦寐以求的职位,然而,凯辛斯基在那里不到2年就辞职了,没有任何理由。失业后的凯辛斯基回到家乡,和父母住在一起。1971年,在家人的资助下,他在蒙大拿州一个偏僻的山区盖了一间小房,过上了与世无争的“幸福生活”。
由于手头比较拮据,凯辛斯基的一切生活用度也只能靠山吃山了——也许,这正是他想要的生活吧。后来,由于“发动运动”需要经费,他便开始外出找点零活儿干,赚点小钱。此外,他的父母也经常会在经济上对他给予资助。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钱,他才得以实施自己所谓的“炸弹运动”。
1978年5月25日,卡辛斯基进行第一次有记录犯罪:他送出一枚故意写错地址的邮包炸弹到芝加哥大学,该校工作人员收到“寄错地址”的邮包后,便把邮包退回“寄件人”-美国西北大学工程学教授巴克利·克利斯(Buckley Crist);卡辛斯基的犯罪对象便是巴克利教授。巴克利教授收到“退回邮包”后,感到可疑,因此巴克利教授托一名校警代替打开该邮包;邮包炸弹在打开时发生爆炸,校警当场炸至重伤。事后警方将嫌疑犯锁定为几位学生,卡辛斯基因此并无受警方怀疑。
1979年5月9日,一架从芝加哥飞往华盛顿特区的波音727客机,在起飞15分钟后紧急迫降。据机组人员回忆:当飞机爬升到3万5500英尺的高空时,突然从行李舱里传来一声闷响,紧接着,浓烟四起。飞机迫降后不久,FBI特工就进入了飞机的行李舱,在那里,他们找到了浓烟的源头,一个邮包炸弹。万幸的是由于密封不严,盛装炸药的钢管内部根本没有产生足够的压力,所以,才会有那一声闷响。否则的话,就应该是一声震耳欲聋的轰响了。
此案引起了联邦调查局的高度关注。联邦特工们怀疑这个,怀疑那个,结果一无所获。为了便于继续跟进此案,联邦调查局专门成立了一个专案组,美国政府更是悬赏100万美金缉拿真凶。
或许已经有朋友产生疑惑了:这个凯辛斯基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没事儿他总鼓捣炸弹干什么呢?
在凯辛斯基眼中,工业革命以后的人类社会进入了一种倒退:人们的生活随之变得机器化、程序化,生活的意义尽失。他之所以要发动这场“炸弹运动”,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借此唤醒沉睡中的人们,让大家携起手来摧毁现代社会的工业体系,共同回归到原始状态
1982年5月初,一件从美国中西部杨百翰大学寄出的邮包,被送到了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但邮包上注明的收件人菲舍尔教授,已于2年前离开,现在在范德比尔特大学任教。菲舍尔教授的一位前同事,非常热心地把这个邮包转送到了他在范德比尔特大学的办公室。菲舍尔教授当时恰巧到波多黎各讲学去了,他的私人秘书珍妮特就替他打开了那个邮包。伴随着一声巨响,数十颗小钢珠飞射出来,无情地打在了珍妮特的脸上、手臂上。
联邦调查局专案组成员在这枚邮包炸弹里找到了新的线索,在盛装炸药的钢管内,凶手写下了两个英文大写字母“FC”,“FC”是什么意思呢?它是“Freedom Club”的简写,意为“自由社团”。凯辛斯基故意留下这个线索的目的,就是为了迷惑警方。在随后的10年中,凯辛斯基一共寄出了8枚邮包炸弹,共造成3人死亡,5人重伤。
从1995年5月份开始,凯辛斯基停止了持续了17年的“炸弹运动”,转而搞起了文字工作,写出了一篇题为《工业社会及其未来》的论文,洋洋洒洒3万5千字。这就是后来为人们熟知的“炸弹客宣言”。
在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寄给报社之前,凯辛斯基还没忘了随信附上一句威胁:此论文必须在规定期限内,逐字逐句不加删改地在报纸上登载。你要是听话,我就停止恐怖袭击,你要是不听话,后果自负!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都收到了凯辛斯基寄来的论文,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听话”照发吧,这可是司法部牵头追查的案子,万一引起社会恐慌,那罪过可就大了;可要是“不听话”,他真的再弄出几声响儿,你说这事儿算谁的?几家新闻单位一合计:这事儿啊,还是让司法部来定吧!美国司法部对这个问题的反应倒是挺干脆的:照发。
在论文的开头部分,凯辛斯基直抒胸臆:工业革命及其带来的后果,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是一场灾难。在论文的结束部分,他以预言的形式再次重申观点:工业技术体系在未来的变革,将最终剥夺人类的自由。最后,他呼吁广大民众:革命吧!一起来抵制科学技术的进步。文章被媒体刊登以后,引起了一位关键人物的关注,她就是凯辛斯基的嫂子,琳达。尽管琳达从来没有和这个小叔子见过面,但凭借丈夫以前的描述和女人的直觉,她在看完论文后立刻就怀疑上了他。
凯辛斯基的哥哥戴维在听完妻子的怀疑后不以为然,在他眼中,弟弟或许是个性情古怪的家伙,但也不至于成为恐怖分子。在琳达的一再催促下,戴维翻箱倒柜,找出了弟弟在多年以前写给他的家书。后来,这些家书为他换回100万美金。(不过戴维和他妻子并没有私吞这笔钱而是补偿给了那些无辜的受害者及其家庭)
戴维把“炸弹客宣言”和自己弟弟的书信反复对照,感觉二者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相似。之后越看越害怕,越看越害怕。于是戴维雇佣了一位私家侦探,开始对自己的亲弟弟进行暗访。此后,他又把收集来的情报交给一位华盛顿律师,由后者负责分析整理。待一切准备就绪后,这对夫妻又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挣扎”,才把材料上交美国联邦调查局。
2个月后,凯辛斯基在自己的小木屋里被联邦特工逮捕,从而结束了将近18年的“猫鼠游戏”。1996年4月,警方以国内恐怖主义,谋杀、使用及制造炸弹等罪名起诉卡辛斯基。卡辛斯基拒绝了其律师为避免死刑而提出的精神病理由,他亦因此解雇了其法庭指定的律师。1998年,卡辛斯基主动承认控罪,被判处终身监禁,不得保释。
结语:美国联邦调查局表示,隐形炸弹客案件是FBI历史上最昂贵的调查。
相关文章